观澜亭丨“第一学历”偏见怎么破?-凯发k8娱乐

观澜亭丨“第一学历”偏见怎么破?

2023-10-28 12:16:3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郭治权

“因为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求职者李敏(化名)这样说到。

近日,据《法治日报》报道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求职者李敏(化名)连续被几家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遭遇了“第一学历歧视”,引发了关注和讨论。

毕业生遭受“第一学历歧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些求职者表示,即使读到了名校的博士,也会因为“第一学历”不好而在求职中受到另眼对待。“第一学历歧视”也并不仅仅存在于求职中。毕业生往往在教育、落户等方面也会面临着“第一学历歧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第一学历”是个人以往学习成果的呈现和检验,并且高考作为我国目前极为重要的大考,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求职者在高考前的学习能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由于可参考可衡量的标准较少,往往会把学历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第一学历”不是代表、衡量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也不能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唯一标准。

“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本身是否合理就有待商榷。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回应了有关“第一学历”的问题,2021年是教育部第二次澄清该问题。教育部表示国家教育政策文件及管理过程中从未使用过“第一学历”的概念。

可以说“第一学历”的形成,个人的努力在其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背后有多种多样、动态的、复杂的因素。专科、本科、双非院校,全日制、非全日制之间的文凭持有者的背后是各不相同的教育资源,家庭背景和文化资本。

“第一学历”对于个人来说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节点,代表的是个人之前在特定环境、特定阶段的成就,仅仅是衡量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如果用人单位仅凭“第一学历”就将求职者拒之门外,这是对求职者发展进步的否认。

“第一学历歧视”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为此,破解该困局既非一时之功也需多方发力。

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之外,监管部门更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监督和管理。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完善对于就业市场,招聘行为的监管体系,对于求职者有关“第一学历歧视”的诉求要及时公正公开处理。

打破“第一学历歧视”,除了从法律具体实施层面进一步保障就业者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制定多元的、可靠的评价标准。完善多元的评价标准,能为用人单位提供多元的参考,用人单位才能更好的结合岗位需求选拔人才。

国家企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应带头扭转“第一学历就业歧视”。在选才用人方面为求职者提供同台竞技的机会,根据单位用人的需求,岗位的需要,设置多轮考核模式,创新多元考核形式,保障求职者权利的同时也有利于为用人单位筛选出合适的人才。

人生不是短跑,第一个赛程的名次,不该被沿用到此后的赛程中。破除“第一学历歧视”,事关个人就业、教育公平、社会公平,需要多元标准、多方协作、多方努力。

责任编辑: 韩雨婷    

评论:
提交评论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