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故事③丨种粮人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
大众日报记者 王瑛琪 贾涵宇
2023-10-28 09:43: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不少年轻人投身农业,成为新时代的“种粮人”。
在滕州市官桥镇,今年36岁的刘灿就是其中一位。9年前,他还在中关村从事电脑销售工作。孩子出生后,刘灿决定回家乡做生意。
2016年回乡后,刘灿碰到村里一个种粮大户想流转自己手中的500亩粮田。作为一个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孩子,刘灿对土地有感情,毫不犹豫地把地包了下来。
开始刘灿只想把种地当副业,后来他才发现种地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第一年,毫无经验的他遇到了小麦倒春寒,接着是玉米的旱情,赔了不少钱。第二年,旱情仍然在延续,刘灿尝试购买喷灌机、修井,努力减少损失,但还是没有赚到钱。
“当时快要坚持不下去了。”刘灿说,“幸好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搞农业,要有经验。刘灿除了自己钻研,还参加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培训,尝试各种良种,不断改进农机农技等等,慢慢掌握了种粮技术,积累了种植经验。2021年,他赚了30万元。
不过,刘灿不止于掌握传统的种粮技艺。去年,他与省农科院戈峰教授的实验团队达成合作,开始摸索建设生态农场。
“我每年都在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逐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刘灿说,“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虽然从短期来看不会对种粮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益处大。”
今年,刘灿在自家农田的四个角上放了四个神秘的白色盒子,靠着它们,刘灿的玉米地一次也没打过农药。
“这是虫情监测灯,可以检测地里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数量。”刘灿说,在玉米的生长期,每天会有专人来记录虫情,等到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在田里放赤眼蜂,赤眼蜂以虫卵为食,从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采访时,刘灿地里的玉米还没有售卖,不过,他对玉米的售价有信心。“今年我用了同样的方法种植小麦。麦收后我与当地的一家生态面条加工厂达成了合作,以每斤高于市场均价1毛5的价格把小麦卖出去了。”
除此之外,刘灿还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达成合作。现在,刘灿的500亩地里,共有2000多个玉米品种,被用作黄淮海地区的试验示范田。他说:“我要帮助官桥镇的父老乡亲们找到最适合我们的玉米种子。”
去年,武城县鲁权屯镇北宋庄村的李双昌和朋友们偶然聊起如今村子里老人太多,地都没人种了。他觉得有些可惜,于是回到家乡,承包了1700亩土地。
接手后,从来没有种过地的李双昌才意识到种粮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一筹莫展之际,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魏德东。
魏德东一直致力于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目的就是帮助李双昌这类从来没有种过粮的大户。产前,魏德东请了农业专家到李双昌的田里去,根据耕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地理位置等给出一套完整的耕种流程。产中,组织当地的农机按照既定的作业标准组建作业队进行操作,并在各个阶段派专家过来指导服务。产后,玉米运送到临邑魏德东的晾晒场,由魏德东负责粮食的晾晒、烘干、仓储甚至销售工作。
种地的第一个年头,李双昌的玉米达到了每亩1600斤,这是村里许多农户都没有见过的产量。
“种地真的苦。”李双昌说,“但是挺乐呵的。看到苗子长出来,绿油油的一片,心情特别好。”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瑛琪 贾涵宇 报道)
责任编辑: 韩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