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故事②丨节约成本170万!看智慧种植咋助农户增收
大众日报记者 王瑛琪 贾涵宇
2023-10-28 09:33:3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今年每亩地可以增收200块钱。”德州市临邑县四和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孙景茂盘算了一会儿,对记者说,“今年尽管化肥的价格略有上涨,一亩地的玉米也能卖到1800元。”
前年,孙景茂在自家地里安装了一台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机,用它来浇水施肥。这个设备像一只张开翅膀的鹰,“翅膀”宽度达到470多米,底下装有轮子,可以沿着固定的轨道在田地上滑行。“这台机械节水、省肥,还省人工,平均每亩地能节约40元。”他说。
水肥药一体化设备,成为今年不少农民增收、玉米增产的武器。
滕州市犇犇家庭农场负责人牛丽家的700亩玉米地全铺设了滴灌管道。管道分为主管、支管、毛管三种。调配好水和高效肥的比例用量后,将水肥灌入主管道中,打开水阀,水肥通过支管、毛管滴灌给田里作物。“用滴灌来浇水施肥,种出来的苗又齐又匀。”牛丽说。
“这些管道就是常见的塑料管。毛管一亩地花费六七十块钱,主管和支管花费可能更高一些,每米要花费二三十块钱。”牛丽说,最主要的花费还是在机井首部,因为这里会安装施肥罐、增压阀、泄压阀、过滤器等一系列装置,需要花费几万元。其中,毛管可以使用两到三年,只需要每季更换坏掉的管道就行,其余的装置都可以用十年左右。
“仔细算算账,这钱花得值。”牛丽说,原来都是雇人浇地,一人一天顶多浇五六亩地,薪资却要开到一百元,现在使用滴灌后,一天就可以浇30亩地,不需要再雇人,自己就可以操作。
据统计,山东共推广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200多万亩,推动玉米单产提升、总产跃升,让农民种地效益提升。
实现玉米种植节本增效,仅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是有限的。在邹平市明集镇,由镇政府牵头,整合全镇138家家庭农场、10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土地托管机构、3家大型农资合作社、28家益农信息社,成立明集农业发展合作社联合社,将全镇的农机、农资、仓储烘干、粮食加工等服务要素进行整合。这不仅实现种粮大户抱团取暖,也让小农户享受到社会化服务红利。
“前年秋季出现汛情,明集镇玉米地里出现了积水,镇上现有的收割机都没有办法下地收割玉米,于是镇上统一从江苏调配了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并将每亩的费用从200元谈到了120元。”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牛方鹏回忆。
联合社的建立也解决了种粮大户的晾晒难题。之前采访时有个农户告诉记者,粮食的烘干设备价格高昂,他自己花了100多万元配置了一套。他家共有600亩地,这是至少三年才能挣出来的收益。晾晒场更是如此,占地面积大不说,一年也用不了几天。大多数农户都会选择在周围找空地进行晾晒,如果平铺在马路等公共场所,不仅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也会出现粮食丢失、压碎等问题。
牛方鹏说,明集镇统一配套建设了3家粮食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达到600吨。“如今联合社共有无人机40余台,大型农机具100余台,实现了农机作业、农资采购、农业灌溉成本‘三降’,农机作业成本亩均降低80元以上,农资成本亩均降低180元以上。”
智慧化种植也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走进邹平市明集镇智慧农业服务中心,智慧农业数字化大屏正在实时“直播”玉米收获场景:4台大型玉米收割机马力全开,整齐划一向前推进,切割、剥壳、脱粒,玉米秸秆就地粉碎还田。
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可以在这里查看明集镇6万亩农田的信息,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实时调动监控玉米收获情况,实现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牛方鹏说,这两年,明集镇政府投资260万元,建立了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实现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
在明集镇的田间地头,每隔200亩地就安装着一套检测装备——包括土壤墒情监测仪、小型气象站、智能虫情测报灯、视频监控等等,实现了对气象、虫情、苗情、墒情的实时监测。可远程关注作物生长情况,并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求,适时灌溉、施肥、喷药、除虫等。
平台建设完成后,邹平市明集镇的农场主刘水波就养成了每天早上通过打开手机上的“慧种田”app来查看土壤状况、病虫草害、积温积雨等情况的习惯。如今正值玉米售卖季,刘水波家玉米的播种时间、浇水施肥等具体农事情况,全部都有记录,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追溯。
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平台对地块进行智能分析,生成生产计划,优化水、肥、药、种的投入量和投入时机,明集镇每亩农田节肥20%,节水30%—50%。“仅此一项,全镇种粮大户可节约成本170余万元。”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瑛琪 贾涵宇 报道)
责任编辑: 韩雨婷

